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宁愿中国摄影师缺席,也不想再看到体操、耍猴的照片获奖

眼光编辑部 湃客工坊 2019-05-13



用影像的方式讲述当代故事


文 | 王恒婷


“眼光 · 湃客年度视觉大赛”结果已经揭晓,这些作品用视觉的方式记录当下这个时代应该被关注的故事,应该被记录的人群。参赛稿件中,约83%为图片作品,17%为视频作品。在影像视觉创作中,图片依然占据着大幅比例。

我们采访了这次视觉大赛的评委之一明晔,她对此次参赛的图片类作品作了点评,也提出了一些评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自媒体的崛起,除了拍照好还需具备什么本领?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国内摄影记者该如何应对?西方摄影师又是如何应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渗透,对摄影创作会有什么影响? 我们在访谈中一一探讨了这些问题,试图根据当下纪实摄影的现状,给摄影师一些具体和切实的建议。


明晔

图片编辑

美国国家地理、时代周刊撰稿人



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


眼光:您觉得这次比赛,进入初选的作品整体水平如何?

明晔:我觉得初选的作品整体水平还不错。作品的题材、拍摄手法比较多样,有传统的纪实,有街拍,有一些是个人视角,有用中画幅,还有用手机或者无人机拍的。 20多位创作者中大概只有两三位女摄影师,我认识的女性视觉创作者很多,但大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这类的比赛中来。

眼光:在您评选照片的过程里,最看重的是什么因素?

明晔:我有几个衡量标准,互相补充,没有哪一个是决定性的:

首先,画面质量要过关,要有美感、吸引人。

我比较注重题目的叙事,摄影师在挖掘社会议题时有没有新意、深度,是否在重复老生常谈的刻板印象。

如果用了新的拍摄技术(比如无人机),它相比普通的拍摄方法是否为故事添彩,是否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编辑和呈现也非常重要,如果编辑思路混乱,影响阅读体验,是不行的。

眼光:在获奖的这几组图片作品中,您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哪一/几组?

明晔:湃客号朱玲玉的《三个被性侵者的自述》里,可以看出摄影师有考虑出镜对被性侵者的影响,照片是跟被拍摄者商量后创作的结果。

有需要时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了一定的模糊处理,比如拍侧脸;也有些画面是通过跟拍摄对象合作,创建出的一些场景,比纯按拍新闻的手法更能体现被性侵者内心的挣扎。她没有选择把被性侵者拍成很惨的样子,因为那样反而会让他们被“性侵”标签化,受到二次伤害。

扫码阅读 摄影师湃客号“朱玲玉”的完整作品

湃客号也说的《彝族女孩逃婚出走之后》,拍摄很细腻、很扎实,并不是落入俗套地去刻意展现彝族人的贫穷, 而是刻画出女孩们在种种困难之下,为了挣脱传统和命运枷锁,寻求爱情和幸福的努力,非常有力量。

扫码阅读 摄影师湃客号“也说”的完整作品

眼光:对本次参赛的摄影师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建议?

明晔:我平时和朋友会定期整理国内媒体上发表的图片故事,所以看的片子也比较多,觉得选题上同质化现象严重。

摄影师拍摄之前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搜索,同样的题目有没有被拍过?是怎么拍的?我能带来什么样的新视角?有些摄影师拍摄的时候流于表面现象,没有去找背后的原因。再就是,相比跑到一个自己不熟的地方去拍,还是希望大家能从自己的身边挖掘故事。


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刻画缺少讨论


眼光:这次的获奖摄影师中,除了职业记者,还有很多是自由摄影师,在湃客创作者平台也有许多优秀的自媒体影像号入驻,创作的影像内容很出色。纪实影像,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对于这一变化,您是怎么看的?

明晔: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变化是积极的。在美国,许多媒体削减了在职摄影师的岗位,倚靠自由摄影师来满足内容的需求。原来全职岗位基本都是白人男性占着,现在更多女性摄影师、非白人摄影师也有了话语权,这样一来议题的范围更广、角度更多了。

自由撰稿市场活跃,竞争激烈,质量自然而然会上升。国外也有很多基金来支持摄影师拍个人项目。比起报社空投摄影师去一个地方花几天拍一个题,自由摄影师有时反而比在职记者做得更有深度。

但在国外,自由摄影师一般不能直接把作品上传媒体发布,还是要跟媒体内部的专业编辑团队合作,由他们对故事的真实性和质量把关。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是国内自媒体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有些自媒体人缺少专业素养,为了点击率,去故意迎合大众口味,或者只拍一些吸引眼球,而不是想引起观众思考的题,这就失去了媒体人意义。

眼光: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图片编辑,在这次的参赛作品中有没有发现有些图片拍摄质量还不错,但图片编辑不当而扣分的情况?您认为这类作品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

明晔:有,而且非常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其实对摄影师的要求更高了,光是照片拍得好已经不够了。在这次作品评选时,我拿到的就是摄影师在湃客平台发布的页面,所以故事的标题、照片排序、文字说明等都会影响我对照片和故事的理解。

很多摄影师拍得不错,但图片编辑、呈现上思路混乱,叙事不完整。有些人传了几十张照片上去,画面重复,没有对故事增添新的内容。有的人传了十来张,但大眼一看基本也就是同一天拍摄的,没有下什么功夫,编辑可以一眼识破。还有照片位置和文字根本不匹配,影响阅读体验。如果摄影师觉得对自己的照片太熟悉,编辑的时候难以取舍,可以找其他信任的摄影师、编辑交流。 

眼光:您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时代周刊撰稿人,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是西方摄影师,您觉得当下国外的纪实影像和国内相比,比较大的区别或者说两者之间差距在哪里?

明晔:我前面提过,西方摄影圈竞争太激烈了,国内还是一种自给自足、自己和自己玩的感觉,这就导致画面质量不过关、视觉语言单一,叙事能力不强等问题,这跟国内摄影教育有限也有关。再就是在中国的圈子里,大家很少就摄影伦理,对女性、少数民族等不同群体的刻板刻画产生讨论。 


摄影师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和挑战?


眼光:新媒体给传统的摄影记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国内传统媒体中的“摄影部”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摄影记者被逐渐分流至视频部门或新媒体相关部门,对于这一变化您有什么看法?

明晔:之前我和我的朋友丛妍关于这个现象,写过一篇《中国的新闻摄影正在经历着什么?》的文章,发表在荷赛的平台上,中文发在了湃客,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下。

扫码阅读 湃客号“远近摄影手记”的完整作品

眼光:那对于这一大环境下的摄影记者们,您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明晔:确定一下自己到底是想要拍照片,还是拍视频,两边都兼顾是很难的。再就是建议大家找几个值得信任的同行朋友,建立小组织,互相学习、开诚布公地提意见、讨论。转型为自由摄影师的,不用单枪匹马,可以找自由文字记者、编辑、视频合作。

眼光:国际摄影师是不是也面临上述同样的困境?他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明晔:国外媒体引领了向视频转型之风,但这个实验(在国外)应该是失败了。靠视频拉广告并没有有效地留住广告商,他们还是去了Facebook、谷歌等掌握着大量用户信息的平台上。

现在严肃媒体开始转向订阅模式,这就需要他们对高质量内容大量投入。相比前几年都想着转型,摄影师们更冷静了。国内媒体环境、运营方式还跟国际上不全一样。国际摄影师呢,一般都是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自己不仅要会拍照,还要做网站展示自己的作品,要能写好文书,申请各种基金。他们自我包装、营销的能力也很强。当然还是有很多人靠拍商业、拍视频、拍婚纱,part-time工作来维持自己的摄影事业。

眼光:如今手机端的阅读越来越普遍,这种观看方式会不会影响到摄影作品的生产方式?比如,在前期拍摄、后期处理、编辑排版等方面会有哪些变化吗?

明晔:摄影师应该积极的寻找适合新技术、新平台的视觉表达方式。原来大家拍照喜欢横着,信息量大了放在手机上肯定看不清楚。拍方块、竖屏肖像等能更好的服务手机端读者。在后期编辑上,要考虑照片色彩突不突出,内容能不能一目了然。排版呢,最重要的还是让用户以最方便的方式接收信息。过于花哨、最后让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大,反而出力不讨好。

眼光:像Instagram这类图片社交网站越来越火,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很多人的影像创作方式(比如喜欢拍方片、调色偏好“ins风”等等),您觉得图片社交网站在生活中的渗透,对纪实摄影创作会有什么影响?

明晔:我上面也说了,摄影师应该积极寻找适合新技术、新平台的视觉表达方式。就拿Instagram(简称IG)来说,好多新闻摄影师和媒体用它进行创作和传播,很有意思。两年前我在纽约参加了一个IG组织的讨论会,关于纪实摄影师用IG Stories做报道的。平时也关注了好多纪实摄影师,会用IG Stories、直播等方式把观众带到前线。

设想一下,在你翻着朋友圈,各种晒娃、自拍中突然来了一个手机拍摄的、在美国边境警察直升机上俯瞰美墨边境的场景,或者在伊拉克摩苏尔战地的视频,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震撼的。据说华盛顿邮报有团队在研究怎样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做新闻传播,近期在研究抖音。我也很想看国内利用快手、抖音等平台传播新闻和纪实作品的尝试。


我宁愿中国摄影师缺席,

也不想再看到体操耍猴照片获奖了


眼光:2019年荷赛揭晓,没有中国摄影师被提名、也没有出现中国相关题材,这也是近18年来首次出现没有中国摄影师获奖的情况,之后在朋友圈引发热议。对今年的“缺席”,您是怎么看的?

明晔:国内这几年媒体环境改变不小,很多摄影师转型,或干脆跳槽到科技公司,专业的人少了,得奖的几率小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还是有很多拍得很棒的摄影师,在不断坚持、努力。荷赛就是他们跟国外同行同台竞技、学习的好机会,拿不拿奖也不会怎样。

而中国有大批摄影师为了比赛而比赛,找选题就靠模仿曾经获奖的题材。现在评委背景越来越多元,他们会故意避免这些重复刻板印象的东西。我宁愿中国摄影师缺席,也不想再看到体操、耍猴等照片获奖了。

另一个缺席的原因,今年来自中国的多媒体评委肖慕漪总结的就很好:“如果是国际上不太熟悉的中国议题,则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如何把一个故事从普世的入口讲起,再落脚到中国环境的某个特殊性上突出其新闻价值。一般国内的创作者平时只需面对国内读者,不太需要动这么多心思,所以这些作品(尤其多媒体)直接搬到国际观众面前,会比较难以让人理解其意义。”

眼光:您之前在2017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 Nine Chinese Photographers You Need to Follow ,文中介绍了9位中国新一代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当时是基于什么考量因素选的这九位摄影师?

明晔:我当时给TIME写主要为了介绍国内年轻一代,以社会议题为主题的摄影师和艺术家,受众不仅是国外的普通观众,也是编辑、策展人,希望能给这几位摄影师在国外获得更多的机会。所以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英文交流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网站或系统展示作品的平台,没有的就没有考虑。

眼光:给我们推荐一组您最近看到的比较欣赏的视觉作品吧。

明晔:就推荐这组吧,《付钱给嫖客,她拍到了世界上各种嫖娼男人》。

扫码阅读 湃客号“腾讯谷雨”的完整作品

眼光:最近有没有哪部电影或者小说等,给您带来视觉方面的启发和灵感,和我们分享一下。

明晔:我平时也不太进行视觉创作,所以看电影看书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叙事。最近看了Frederick Wiseman的“Monrovia, Indiana”,做纪录片的读者应该对这个导演很熟悉。

《Monrovia, Indiana》海报

纪录片所谓真实客观,但其实拍摄者在主人公、叙事角度的选择,什么素材剪进片子、什么素材删除,都进行了主观的操控。Wiseman的片子没有主人公,故事也说不上有什么主线。他采用一些非常平淡的场景,通过节奏或快或缓的剪辑讲故事,反而给了观众一个很客观的视角。Monrovia是美国一个人口仅1000人的小镇。

在特朗普当选后,美国乡村更被妖魔化了,在东西海岸大城市人眼里是落后、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聚集地,在看电影之前多少有些这样的预设。但Wiseman把这个小镇从农种到下水系统,婚礼和葬礼,学校到村委会决策的过程全都拍了一遍,根本没提党派政治。它是美国乡村的缩影,展现了美国最基层的社会、民主运作方式。

《Monrovia, Indiana》剧照

眼光:最后给我们湃客提点意见和建议吧,希望“湃客”平台在纪实影像方面能给受众带来什么?

明晔:湃客上有专业的摄影记者,也有纪实摄影爱好者、自媒体人,是一个声音很多元的平台。我希望湃客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可以引起观众思考、不浮躁的视觉故事。

明晔老师的湃客号为“远近摄影手记”,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